如今科技飞速发展
无人机成为备受瞩目的“空中明星”
它是捕捉绝美风景的神器
也是高效配送的空中快递员
还是农业领域精准作业的得力助手
甚至催生出相关的新兴职业
在诸多专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其广泛应用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
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关注
关 于 无 人 机 的 法 律 知 识
1.无人机的概念和分类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以及有关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本条例所称无人驾驶航空器,是指没有机载驾驶员、自备动力系统的航空器。无人驾驶航空器按照性能指标分为微型、轻型、小型、中型和大型。
2.无人机实名登记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第十条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所有者应当依法进行实名登记,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涉及境外飞行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应当依法进行国籍登记。
3.无人机持证驾驶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第十六条: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并向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申请取得相应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员(以下简称操控员)执照:
1.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接受安全操控培训,并经民用航空管理部门考核合格;
3.无可能影响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操控行为的疾病病史,无吸毒行为记录;
4.近5年内无因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扰乱公共秩序的故意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记录。
从事常规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作业飞行活动的人员无需取得操控员执照,但应当由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生产者按照国务院民用航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培训和考核,合格后取得操作证书。
第十七条:操控微型、轻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人员,无需取得操控员执照,但应当熟练掌握有关机型操作方法,了解风险警示信息和有关管理制度。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操控微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操控微型、轻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操控微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操控轻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应当由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现场指导。
操控轻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在无人驾驶航空器管制空域内飞行的人员,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按照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的规定经培训合格。
4.无人机飞行实行区域管理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九条:国家根据需要划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管制空域(以下简称管制空域)。
真高120米以上空域,空中禁区、空中限制区以及周边空域,军用航空超低空飞行空域,以及下列区域上方的空域应当划设为管制空域:
1.机场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
2.国界线、实际控制线、边境线向我方一侧一定范围的区域;
3.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监管场所等涉密单位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
4.重要军工设施保护区域、核设施控制区域、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生产和仓储区域,以及可燃重要物资的大型仓储区域;
5.发电厂、变电站、加油(气)站、供水厂、公共交通枢纽、航电枢纽、重大水利设施、港口、高速公路、铁路电气化线路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6.射电天文台、卫星测控(导航)站、航空无线电导航台、雷达站等需要电磁环境特殊保护的设施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
7.重要革命纪念地、重要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
8.国家空中交通管理领导机构规定的其他区域。
管制空域的具体范围由各级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按照国家空中交通管理领导机构的规定确定,由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民用航空管理部门和承担相应职责的单位发布航行情报。
未经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批准,不得在管制空域内实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
管制空域范围以外的空域为微型、轻型、小型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适飞空域(以下简称适飞空域)。
5.无人机使用应购买保险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使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从事经营性飞行活动,以及使用小型、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从事非经营性飞行活动,应当依法投保责任保险。
近年来,无人机伤人事件频发
青海发生无人机景区伤人事件
江苏盐城发生中大型无人机撞击住宅小区事件
反映出无人机使用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严格遵守上述规定,安全飞行是关键
若因无人机受伤,该如何追责呢?
无 人 机 伤 人 ,如 何 追 责 ?
若遇到无人机伤人,第一时间应找到飞手,要求赔偿,同时进行取证,包括但不限于保留坠落的无人机,对机体、现场环境、受伤人员/财产等进行拍照、录像,必要时可进行报警。按照法定程序追究飞手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具体如下:
1.飞手是第一责任人
飞手肯定是第一责任人,也就是我们被无人机伤到后,可以直接要求飞手承担赔偿责任。
2.可以向第三方追偿情况
如果无人机系因其他方恶意干扰或者干扰不当,则可以要求飞手承担责任,也可以要求第三方承担赔偿责任。或飞手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方进行追偿。
3.意外情况
如果飞手是持证操作,无人机飞行也经过合法报备审批,亦是在审批的时间和范围内进行正常操作,因为天气或者飞鸟撞击等意外因素导致无人机伤人,则可能按照意外处理,飞手仅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
4.性能问题情况
若因无人机本身性能问题,飞手不知情,则可以要求飞手和厂商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5.操作不当情况
若因飞手操作不当,导致无人机伤人,则由飞手承担赔偿责任。
6.集体活动情况
若是被集体活动中的无人机伤到,如无人机表演、大型演出使用的无人机等,则可以向活动的组织方、举办方主张赔偿责任。
7.严重后果
若飞手违反实名登记规定、飞行资质许可或者在禁飞区域飞行的,还需要承担行政责任(拘役、罚款等),若造成地面人员伤亡等严重损害结果的,甚至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法律的边界是技术腾飞的稳固基石
无人机的每一次飞行
都承载着创新的希望,也肩负着责任的重量
以法律为准绳,以安全为前提
让科技的翅膀在合法合规的天空中自由翱翔